
我們讀書受教育,被傳授的多半都與「大」有關:大歷史、大領袖、大資本家、大思想家、大作家。當「大」讀了太多,我們對「小」人物的自己就會缺乏期許。 我們多半只有在求學和初入社會的時候有「大」志,而後即庸碌一生。 事實上,「小」人物的我輩,並沒有只看「大」不看「小」的必要。平凡人如果鍥而不捨,他們所做的貢獻未必就不如大人物;平凡人如果一心未泯,他們替時代所做的見証和所造成的影響也會鉅大無比。
因此,這次的單元,遂決定以「平凡人的功勳」為題,尋找在本地可以找到的傳記或日記做為材料。這些人有的或許到了後來比較出名,但當時卻都是無名或小名之輩。當他們鍥而不捨努力時,皆無藉藉之名。 荻島靜夫只是個侵華的小兵,哈夫納則是個德國助理司法官,畢亞則是個兒童兵。但他們為侵略,納粹興起,以及童兵世界所做的見証,確遠遠超過一切的研究。 卡森是個平凡的海洋生態小專家,今天的生態環境意識因她而起;魏徵後來成為中國官吏最大榜樣,但初起時他能算是小吏。尤努斯後來得諾貝爾和平獎,但他這個窮教授為了除貧問題早已默默工作多年。甘為霖是蘇格蘭長老教會派任台灣的牧師,他濃縮了蘇格蘭啟蒙改革時代的精神,遺愛人間。而哈里遜則只是個小木匠,但對航海所需的經度定位卻貢獻卓著,影響巨大。
平凡人,大功勳,平凡的我們見賢思齊,又怎可不需努力呢? (南方朔)
課程內容:
(▶)2. 賓巴斯提安‧哈夫納,《一個德國人的故事》,2005,左岸。
(▶)4. 甘為霖,《台灣盲人教育之父 甘為霖博士傳》,2004,人光。
(▶)6. 伊實美‧畢亞,《長路漫漫:非洲童兵回憶錄》,2008,久周。
南方朔
本名王杏慶,台灣大學森林學系碩士,文化大學實業計劃研究所博士結業。
曾任中國時報記者、專欄組主任、副總編輯、主筆與新新聞總主筆等職。著有《伊底帕斯王的悲劇》、《憤怒之愛》、《另一種英雄》、《文化啟示錄》、《自由主義的反思批判》、《語言是我們的居所》、《世紀末抒情》等系列書籍,為國內著名文化和文學評論寫作者。作家、詩人、評論家及新聞工作者,為《新新聞》週刊共同創辦人。創作大量文學評論和政論,透過驚人的知識吸收及自我養成,為台灣重要的「民間學者」。
知往鑑來的閱讀大師,為書籍所寫的導論和評論已超過百篇。總是能看到許多人看不到的東西,為我們辨識諸多混淆不清的觀念,釐析歷史的脈絡,開拓思考的可能,被稱為「幫台灣人讀書」。
這幾年持續的邀請南方朔老師到講堂開課,因而有了比較近距離的觀察:相較其他能言善道的講者,能快速引起台下聽者共鳴的方式,老師的聽者值得多一點時間跟耐心來慢慢品味。老師說他並不是一個聰明的人,但他願意花時間反覆專研問題,其睿智與廣博的見聞就是這樣慢慢積澱下的,這樣實在的態度讓他整個人有一種「誠懇」的特質,沒有時下知識份子的傲慢、身段。 每一系列主題課程的最後一堂課,他總是帶著價值不菲的收藏(原版書籍)或咖啡、甜點來講堂,跟學員分享。我曾請問老師為什麼?他很感謝在這個越來越忙碌的時代還有人願意花錢、花時間來這邊聽他說話。我聽了後很感動,我想與其說他是來講堂開課,不如說是來這邊分享他在書中找到的光與熱。(橘子)
本名王杏慶,台大森林研究所畢業,文化大學實業計劃研究所博士結業。曾任中國時報記者、專欄組主任、副總編輯、主筆與新新聞總主筆等職。著有《伊底帕斯王的悲劇》、《憤怒之愛》、《另一種英雄》、《文化啟示錄》、《自由主義的反思批判》、《語言是我們的居所》、《世紀末抒情》等系列書籍,為國內著名文化和文學評論寫作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