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ung Writers ✕ 用文學釣魚➋
主持│陳顥仁
講者│葉佳怡 × 林蔚昀
什麼意思 ────
以「翻譯」作為切入面向,邀請講者分享身處兩個文化之間的生活轉換,及其翻譯創作的歷程。
★
葉佳怡│ 文學翻譯的跨界遊戲
翻譯就是跨越邊界。在語言、文化、時間與空間的維度中,譯者必須在面對不同作品時選擇不同的座標。即便是同樣作品的翻譯,不同譯者本身的經驗座標也會影響選擇的翻譯策略。
於是在這次的分享中,我想從譯者的生活及工作經驗出發,分享我在翻譯福克納及阿迪契兩位作者時作出的選擇,以及他們兩位的作品在不同譯者手中,分別出現了什麼樣與時代對話的可能性。
★
林蔚昀│翻譯可以帶你到哪裡去?
在AI興起的時代,許多人會問:AI是否會取代人類譯者?從事波蘭文學翻譯15年的譯者林蔚昀覺得:是的,未來會邁向人機共作的時代(其實現在已經如此)。想要從事翻譯這一行的年輕人該問自己:「除了翻譯,譯者還可以做什麼?或者是:除了翻譯文件/文學,翻譯還可以帶我到哪裡去?我想用翻譯來做什麼?」其實,翻譯可走的路,比想像中寬廣,除了翻譯,譯者還可以利用自己擅長的事(語言能力、搜尋資料的能力、對多重語言/文化的了解)來做研究、做公眾外交、觀察外國媒體、輸出台灣敘事。林蔚昀將以自身經驗出發,和讀者分享。
時間│2025.5/24 週六 14:00-16:00
地點│敏隆講堂
主辦│洪建全基金會
*免費參加
Young Writers ✕ 用文學釣魚➤
★葉佳怡
台北木柵人,曾為《聯合文學》雜誌主編,現為專職譯者。已出版小說集《溢出》、《染》;散文集《不安全的慾望》。
譯作有非虛構作品《向獨裁者說不》、《永遠的蘇珊》、《我受傷,故而我存在》;小說作品《我彌留之際》、《她的身體與其它派對》、《消失的她們》、《聲音與憤怒》、《集合體》、《寂靜的緯線》、《戰地鐘聲》;人類學作品《卡塔莉娜:關於生命療養院,以及人們如何被遺棄的故事》、《尋找尊嚴:關於販毒、種族、貧窮與暴力的民族誌》等。
★林蔚昀
作家,波蘭文學譯者。英國布紐爾大學戲劇系學士,波蘭亞捷隆大學波蘭文學研究所肄業,現就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(史學組)。多年來致力在臺灣推廣波蘭文學,於2013年獲得波蘭文化部頒發波蘭文化功勳獎章。著有《我媽媽的寄生蟲》、《易鄉人》、《自己和不是自己的房間》、《世界之鑰:帝國夾縫下的台灣與波蘭》等作,譯有《鱷魚街》、《黑色的歌》、《如何愛孩子:波蘭兒童人權之父的教育札記》等作。
★陳顥仁
1996年生於台中,畢業於東海大學建築系,東華大學華文創作研究所。著有詩集《坡上的見證者》、《愛人蒸他的睡眠》,現為搖搖晃晃一邊監造一邊寫詩的建築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