選錄《漢書》與《後漢書》中的資料,將它與《通鑑》對讀,透過班固與范曄兩大史家的手筆,擴大增益兩漢的世界,讓我們觀看、體會到更多的動人情景。這次研讀的史家,主要是:司馬光及其助手劉攽、班固、范曄、胡三省與王夫之。
課程簡介 《資治通鑑》是北宋時代編撰,跨越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編年體巨著 也是足以和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並列的史學經典名著 --- 我們讀歷史,先要問:歷史在哪裡?歷史不是在過去的世界裡嗎?沒錯,但過去的世界在哪裡?如果您說,不是在過去嗎?那我就要問:過去已隨風而逝,我們怎麼知道呢?我們即使捕風捉影,也沒法見到那過去的世界啊!也就是說,真實的過去,已經消逝,我們知道的過去世界,是歷史家建構起來的。歷史家如何建構起那個世界,是歷史系學生要學的事;我們讀歷史,應該把重點放在歷史家怎麼表述他所理解的那個過去的世界。 我們曾在講堂裡讀過《資治通鑑》,那時的閱讀,重點在於運用想像力,把《通鑑》中的文字化為圖像加以觀看,觀看當時情景。今天,我們要在過去的基礎上,向前邁進一步。這次課程:首先,我們要問:史家為什麼要這麼寫?他想表述什麼?就是說,我們想要知道一點史家寫史時心中的念頭,我們當然知道,我們無法真正確知他們的心意,但我們想要深入了解,不妨略作嘗試。其次,我們也選錄了一些《漢書》與《後漢書》中的資料,將它與《通鑑》對讀,透過班固與范曄兩大史家的手筆,擴大增益兩漢的世界,讓我們觀看、體會到更多的動人情景。第三、課程的時間有限,相對資料稍多,我們只能摘取部分加以討論,為什麼這樣,又為什麼那樣等等,總有一些無暇談及。簡單一句話,我們應該把這次的課程,較前次的《通鑑》選讀,略加提升。提升的重點主要在多多體會(或猜測)寫史者的心意,我們閱讀之時,除了理解,更重要的或許是感受,這也是過去讀史書時,大家較為忽視的地方。 我們這次研讀的史家,主要是:司馬光及其助手劉攽、班固、范曄、胡三省與王夫之。 課程內容 一、9/1 文帝的即位 二、9/8 景帝與七國之亂 三、9/22 武帝的內政 四、9/29 宣帝的初期政事 五、10/6 光武帝中興漢室 六、10/13 明帝察察為明 七、10/20 章帝寬厚長者 八、10/27 安帝與羌患 **** **張元 教授 主講** 台灣大學歷史學博士。現任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、歷史研究所特聘兼任教授。 曾任龍井初中歷史教師、東吳大學歷史系主任、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、共同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、人文社會學系系主任。 撰有宋代史學的論著外,亦編寫多種高中歷史教科書,曾獲清華大學「傑出教學獎」。 如何讓歷史學習更有意義?一直致力於歷史教學的張元老師,引領我們去理解人物心境與現今史家觀點,讓過去的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,並在其中逐漸培養出邏輯思考的能力與多元的視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