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con of instagram
icon of instagram
icon of instagram
日期:2016.01.05 - 2016.01.12
時間: 00:00 - 00:00
講師:王增榮
閒話戰後台灣建築
藝術-建築藝術
forum images

台灣在原住民文化之後的實質發展狀態,大致可分三個段落:清代文化、日本文化,與二次大戰後至今的發展。建築的發展也一樣,三個時期都有著鮮明的特色與差異:清代是漢人傳統村落的合院建築;日據是和洋式與西方新古典主義;戰後,是快速轉向現代主義的建築。

清代與日據部份,被研究與談論較多,大眾也有足夠的理解。相對的,戰後部分因太貼近生活,即使在建築界內部,過去也頗不受重視,直到近來由於部分學者的推廣,才開始被注意。

本課程以較為精簡的方式,介紹這階段所經歷之觀念的轉變與其內涵,以及相關建築作品的特色,作為大家深入這個發展脈絡的啟始。
 


課程綱要(2016)

1/5 第一講【轉換】

主要講述戰後台灣重建初期建築發展的狀況。

此時期,台灣有三個力量促成一個發展的雛形:日據時期養成的本地建築人員、隨國民政府移入台灣的外省建築人員,以及美援基金的審計人員。策略上,把台灣推向現代主義,美援是絕對重要的角色;設計上,則是由二者,以其受到之新古典主義教育為基礎建構之現代建築的想像,所成就之獨特的台灣現代式建築。

本講內容將簡要闡明上述關係與變化的轉折,時間範圍由戰後至 1970 年代。


1/12 第二講【演進】

主要是講述 1970 年代至今的演變。

此階段,有幾個重要的發展段落會帶領台灣建築變貎,比如 1960 年代末漢寶德自美返台、後現代的興起、台灣的解嚴、全球化、生態的危機等。這些階段都使台灣建築的演進,產生論述的調整與典範的改變。

本講將簡要的說明上述課題與相應之創作的內涵與特色。


1/13 【走讀建築】
由王增榮老師策劃、解說,跟隨老師一同拜訪台灣在地優秀的建築作品:新竹東門城(邱文傑)/新竹護城河(郭中端)/新竹風厝(王柏仁)/東海大學(貝聿銘、陳其寛、張肇康)/毓繡美術館(廖偉立)

王增榮 老師 主講、策劃
建築評論學者、建築藝術設計策展人,現為 比格達建築世界 主持人。曾任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和建築系講師、《建築師》雜誌編輯、《台灣建築》報導雜誌社總編輯,亦曾任職於漢光建築師事務所。

▎ 2024 敏隆講堂 𝗥𝗘𝗣𝗟𝗔𝗬
 共享的鄉愁(四):台灣建築形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