陪你讀本書 14──
《在世界盡頭遇到松茸:論資本主義廢墟中生命的可能性》
講題
松茸作為一種方法──
在帝國、機器與極權的夾縫裡,非標準、小規模、韌性社會與生活之可能
大概很少有一個時代,像今天這樣,我們每個人的精神與存在時時刻刻、無處不在地被各種「系統」算計著。商業公司的演算法精密地操縱我們的注意力與日常選擇。各種政治勢力基於此,對我們的觀念、決策有前所未有的引導能力。資本的實力與帝國的野心由此滋長,成為極權的溫床。而我們,在超級個體的幻象裡,實際面對的卻是社會孱弱、共識解體、社群械鬥。
如何在一個新的強者爭霸的世界裡,找到、或者創造出多元得以和平共存的空間?《在世界盡頭遇到松茸:論資本主義廢墟中生命的可能性》(The Mushroom at the End of the World: On the Possibility of Life in Capitalist Ruins)不是答案之書,但以串連起生態、社會、經濟與藝術的開闊框架,以人類學的方法,打開了許多思考的可能性。松茸作為一個隱喻、一種方法,讓我看到了這個世界從來都存在的另一種可能。這種可能性起起伏伏,生生不息,總在主流世界的危機之時,帶給我們新的啟迪。這場分享,希望談談那些松茸教我的事。(張潔平)
引言|彭俊亨
主講|張潔平
時間|2025/4/26 (六) 14:00~16:00
地點|敏隆講堂
主辦|洪建全基金會
‧‧‧‧‧‧‧
▐《在世界盡頭遇到松茸:論資本主義廢墟中生命的可能性》
當經濟成長達到極限,自然環境遭受嚴重破壞,不穩定成為現代人生活常態──在人類世的時代,菇類不受控的生命力是禮物,也是指引。
不以進步發展為前提的資本主義會是什麼模樣?人類如何與各物種保有互不和諧、但又無需掠奪的關係?透過一篇篇生動的故事,安清串聯起生態、經濟、政治乃至美學的視野,審慎檢視過度粗略的簡化論。本書提供嶄新原創的觀點,帶領我們尋回對世界的好奇與關注。
▐ 作者 安清(Anna Lowenhaupt Tsing)
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人類學系教授,曾於丹麥奧胡思大學、哈佛大學、芝加哥大學擔任客座教授。研究方向為文化與政治、女性主義、全球化、多物種人類學、社會景觀與民族生態學。2018年獲頒英國皇家人類學學會(RAI)最高榮譽赫胥黎獎章。
2005年,安清與五位研究者創立「松茸世界研究群」(Matsutake Worlds Research Group),企圖在研究中探索出以「合作」為方法的新人類學。本書作為開場之作,正是透過松茸與松樹乃至其他物種之間的合作關係,帶領讀者思考潛藏的合作關係帶來的可能與啟發。
▐ 二十張出版
引言│彭俊亨
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/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董事長
洪建全基金會董事
主講│張潔平
創業者,記者,專欄作家,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兼任講師,Matters Lab、台北飛地書店創辦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