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臺灣的經濟發展,「洪建全基金會」一直以來,持續地為臺灣的文化和教育提供貢獻。2021 年,在基金會創立 50 週年之際,由洪家的第三代洪裕鈞與他的妻子張淑征接手了基金會的營運。張淑征曾於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建築學,並於國際建築事務所累積了實務經驗,在臺灣也參與了許多專案計劃。這次我們來到了張淑征的辦公室,和她聊聊洪建全基金會所做的努力。
在臺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,「洪建全基金會」對於文化教育發展領域的貢獻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。在 2021 年創立 50 周年之際,經營 Panasonic 台灣(台灣松下電器)的洪家第三代洪裕鈞(董事長)與他的妻子張淑征(執行長)繼承了基金會的營運。張淑征出生於馬來西亞,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建築學碩士學位後,先後任職於美國紐約的 Bernard Tschumi 建築事務所、OMA 建築事務所香港及荷蘭辦公室等國際建築事務所,累積了許多實務經驗。在臺灣,她也曾參與許多當代建築計劃。這樣多元的背景造就了她對當代藝術的涉略,並為基金會的營運帶來更廣闊的視野。本次,我們在她的建築事務所「十一事務所(XRANGE)」進行採訪,請她分享洪建全基金會的營運方針。
為臺灣的文化藝術史帶來深遠影響的基金會
——在 1971 年洪建全基金會創立時,臺灣社會的狀況如何?對此您有感受到什麼樣的社會責任嗎?
最初我先生的祖父洪建全(1913-1986)創立了一家名為「建隆行」的電器維修公司,原本只是維修收音機和電器用品、製造家電,後來逐漸學習日本的技術,創設了「國際牌」(National /台灣松下電器的前身)(*1)。這是我們家族的起點,而我們現在所在的城中區(*2)就是它的中心。
我是直到和先生結婚後,才得知當時的事。我婆婆簡靜惠(*3)常說:「1970 年代時,搭乘火車來臺北的人們,在臺北火車站下車時,都會看到『National』的霓虹燈招牌哦!」伴隨著臺灣經濟快速成長的霓虹招牌,以及曾作為最新都市計劃而建造的中華商場,即使在 1980 年代被拆除之後,仍是臺灣都市經濟發展的象徵,並深深烙印在許多人的記憶裡。
雖然對於來自馬來西亞的我來說 National 的家電用品也是很熟悉的存在,但真正徹底了解公司的歷史,契機是 2021 年編纂基金會 50 週年記念書籍的時候。
——除了經營雜誌《書評書目》之外,是否能具體地介紹洪建全基金會曾經做過什麼樣的活動呢?
從 1970 年代到 1980 年代,洪建全基金會做了許多的文化計畫。
我們的基金會創立於 1971 年,和日本松下幸之助先生共同創立「Panasonic 台灣」是同一時期,也是臺灣第二歷史悠久的基金會。當時,臺灣還在發展的階段,很多基金會會把焦點放在經營慈善事業,但是創辦人洪建全卻是將投資文化教育視為目標。在臺灣最缺乏文化資源的戒嚴時期,他支持了「雲門舞集」創辦人林懷民(*4)等藝術家,也因此誕生了許多追求原創的臺灣音樂。
另一個很重要的計畫是《書評書目》,它是一本推廣過去從未在臺灣出現過的書評文化的雜誌,同時也介紹了許多國外的書籍。在戒嚴時期,《書評書目》對於許多渴望文化的臺灣人來說,是很珍貴的資訊來源。許多人每個月都由衷地期待它的出版,其中包括楊照、黃春明等知名的作家。在雜誌發行到 100 號時,因為牽涉到了政治性問題而停刊了,但聽說許多文化人士都很期待它能繼續出版。
另外,洪建全基金會也成立了「視聽圖書館」,讓一般大眾也能夠接觸高品質的音響設備和大量的黑膠唱片收藏。據說在當時,它對於許多藝術家來說,包含電影導演李安在內,都是很重要的存在。而在音樂方面,我們在 1970 年代也曾製作過一系列名為「民歌(校園民謠)」的唱片。這些專輯不僅創造了臺灣民謠復興的潮流,更滿足了當時年輕人想要唱出屬於自己的歌的渴望,而被評價為「象徵時代的作品」。
在傳統音樂的保存上,其重要性也是影響至今。當時,我們派學者前往臺灣南部收集當地的民謠,發掘了音色非常獨特的音樂家陳達。他的音樂類型是屬於即興創作的「恆春民謠」,我們製作並推出他的唱片之後,引起了很大的迴響。2021 年,在慶祝洪建全基金會 50 週年時,我們將當時僅存的一張黑膠唱片寄送到德國,經數位修復後重新發行,讓許多人都為之動容。
此外,洪建全基金會也透過創辦兒童文學創作獎,讓臺灣兒童也能夠接觸到優質的文學作品,且為許多作家和插畫家創造了更多的創作機會。透過這樣的努力,使臺灣的兒童文學得以漸漸發展,並獲得國內外的肯定。
洪建全基金會自創立以來,一直非常重視的是為社會提供「精神糧食」。簡而言之,就是要因應時代的需求,提供臺灣社會所缺乏的文化資源,並將豐富的文化傳承給下一代。為實現這個目標,最重要的是不侷限在特定領域,而是對各式各樣的創作活動都給予支持,不斷致力於創新的活動與挑戰。例如剛才提到的,我們復刻發行了民謠歌手陳達的音樂,受到他作品啟發的下一代藝術家,就能將傳統發展到新的創作上。這就是「革新」,也是體現傳承的本質意義。陳達的專輯重新發行後,已在現在的數位平台上廣泛流傳,再次被賦予了新的生命。
此外,當時深受陳達音樂影響的藝術家之一陳明章(*5),在由他所指導的「台灣民謠種子傳習計畫」裡,年輕世代可以學習到傳統音樂,並加入自己的創作。透過這樣的方式傳承創作力,將臺灣的文化傳遞給下一代。為了讓這樣的啟發能源源不絕地產出,我認為建立長期的支持系統是我們的使命。
洪建全基金會也曾邀請資深彩繪師傅,在鹿港舉辦關於寺廟彩繪的講座。這是一個能夠同時學習理論和實作的機會,不僅能夠學到技術,參與者還能體驗到彩繪的技巧如何反映在空間上。這個講座大獲藝術家、鄉土學者、攝影師等多樣背景參與者的好評。
對當代藝術家的鼎力支持
——您出生在馬來西亞,然後在加拿大長大。本來以成為外科醫生為目標,為何後來會對建築和當代藝術產生興趣?
我從小就喜歡創作,6歲時就決定要成為藝術家。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,我逐漸發現在我出生、長大的城市,以藝術家的身份生活是非常困難的。思考過後,考量到服裝設計能夠兼具創作性與商業性,於是開始想成為一名服裝設計師。當時學校的課本裡每一頁的角落,都被我畫了設計圖。
在這之後,我又被生物學和物理學所吸引,想成為一名能運用靈巧雙手的醫生。17 歲的那一年,我雖然進了加拿大的大學,但卻在大學課程開始前,在圖書館邂逅了關於建築的書。那本書描繪著建築師們從零開始建造出作品的人生,這種科學與藝術的融合令我深深著迷。我強烈地感受到「這就是我的人生必須要做的事」,並立刻決定要走這條路。不只可以將從科學得到的知識應用到建築,同時也感受到建築能夠拓寬我對藝術的感受力。
——開始支持臺灣當代藝術家的原委是什麼?
我在建築系裡接受到了真正的藝術教育,學習了藝術史,並接觸了各式各樣的藝術作品。在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畢業時,我已在紐約的美術館見識了許多重要的作品,深刻理解到藝術的力量。同時,就像是尋找科學與藝術結合的表現手法一樣,我也持續摸索屬於自己的創作模式,與業主建立深度的溝通。那時我感受到的是,建築需要符合機能性和技術上的要求,並沒有完全的自由度。雖然藝術家沒有那些限制,卻需要將自己所有的感情傾注到創作裡。這是一件無法保證成功的事,所以可以說是非常嚴峻的挑戰。因此,我漸漸強烈地感受到想要支持那些持續不斷挑戰的藝術家們。
——至今為止贊助的藝術家中,哪位藝術家讓您印象特別深刻?
在過去的 10 年裡,對於擁有創作潛力的藝術家,我們會在他們的藝術家生涯初期就開始提供資金和資源。例如藝術家許家維和張碩尹,從還沒出名的 10 多年前就開始接受我們的支持,現在他們都已經是成功的藝術家。雖然透過建築教育,培養了我能洞悉藝術作品特別性的能力,但所謂的當代藝術不單純只是理論和概念而已,當代藝術真正的價值在於能夠觸動人心、並引起感情的共鳴。因此藝術家必須要找到創作的理由、並思考它能對社會帶來什麼影響。
因此,為了培養藝術家的思維和創作,長期的支援是很重要的,這並不是一件辦完展覽就結束的事。例如,在名為「問問題計畫」的計畫中,我們會委託藝術家創作新作品,並提供創作時所需的費用、時間和展覽機會。我們對於資金的使用方式沒有任何的限制,也不會過問它的用途。而且我們也會協助規劃展覽的空間,與專家合作以及提供專業上的支援。我們的角色是有效地運用並提供建築、設計、工程、商業等跨領域的人脈及人力資源,例如,當藝術家林沛瑩告訴我們她的作品想要研究基因檢測時,我們便為她牽線基因檢測的專家。
在第一次看到藝術家劉玗的作品時,就被它強烈的氣勢感動得流淚。透過了我們基金會的支持計畫,她突破了自我,獲得台新藝術獎的提名。另外,鄭先喻的作品將幽默和科技巧妙地融合,探討人類和科技的關係性。能夠透過創作看到他們的成長,是我最開心的事。
────基金會未來主要的計劃,特別是想要長期投入的事業?
我們也提供臺灣藝術家於荷蘭的皇家視覺藝術學院(Rijksakademie)學習的獎學金。這個學院每年有約 2000 人申請,但只有 30 個人能錄取,要進入的門檻是很高的。在我們的合作開始之前,僅有 5 位臺灣藝術家曾獲錄取。計畫啟動至今,已有 2 位臺灣藝術家獲得基金會的獎學金支持。
另外,為了培養年輕世代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考,我們規劃了藝術與科技、藝術與社會等主題的文化教育工作坊,並同時與教育機關合作推廣。我們希望臺灣所有的孩子們都能擁有接觸藝術文化的機會,並能從不同面向去理解藝術的價值。
最後,雖然我出生於馬來西亞、在加拿大長大,但現在臺灣是我的家。
我在臺灣親眼見證許多有才華的藝術家和創作者,以及他們的力量和可能性。藝術不只是個人的產物,而是反映在這裡生活的人們的思想和價值觀、反映社會現狀的一面鏡子。其實臺灣的當代藝術已經有相當高的水準,我相信臺灣的創意產業一定會在國際舞台上繼續大放異彩,而我們也會持續地支持下去。
原文請見 美術手帖 2024.10.14
*1——製造真空管收音機的建隆行於 1953 年以「國際牌」的品牌名起家,並於1956 年和日本的松下電器簽訂了技術協定。1962 年以「臺灣松下電器」的名義成為日本松下電器的合資企業,除了音響用品之外,也製造販售電視機、冰箱、洗衣機等家電用品,是由洪氏家族經營的家族企業,並持續至今。
*2——於清朝時建造、日治時代被拆除的臺北城廓內側,指的是現在從台北車站到西門的區域。
*3——1971 年,洪建全創立了洪建全基金會,並任命簡靜惠擔任洪建全基金會的首任執行長。簡靜惠是洪敏隆的妻子,也是洪建全的媳婦。從 1971 年起,她帶領了這個基金會 50 年,並策劃了至今所有的文學計畫。
*4——臺灣具代表性地當代舞團「雲門舞集」創辦人。
*5——臺灣具有代表性的民謠音樂家,同時也是月琴演奏著、作曲家、音樂製作人。他也參與製作了許多電影音樂,其中包含侯孝賢導演的電影作品。